[讀經]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 道前基礎 - 歸 敬 頌
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 道前基礎 - 歸 敬 頌 (日常法師 釋)

道前基礎 - 歸 敬 頌

【南無姑如曼殊廓喀耶(梵文的藏音)】

【敬禮尊重妙音(漢譯)】

南無:敬禮

姑如:尊重

曼殊:美妙

廓喀:聲、音

耶:語法--向

妙音:文殊師利菩薩

本論是宗大師造的,之所以歸敬文殊菩薩,一方面固然是藏王留下的規矩,實際上宗大師造論完全是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,在他的廣傳上面有說明。這是值得我們效學的,修行要到這種程度才算是安全了,只要一祈請,佛菩薩親自現前,所有的問題都會指點我們。

【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 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】
【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 於是釋迦尊主稽首禮】

禮讚本師釋迦世尊身、口、意三業的功德,也可以說是法、報、化三身。

俱胝:印度的數目,相當於一千萬。

俱胝圓滿妙善所生身:造了種種無量無邊、以俱胝計的善淨之業,而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程度,所感得佛這個「身」。

成滿無邊眾生希願語:佛一開口一定滿眾生的希願。眾生願些什麼?兩樣事情--離苦、得樂。(Murphy:發現Reduce Pain、Increase Pleasure正好是林富元先生的2P理論)

如實觀見無餘所知意:如諸法的實際狀態而看清楚,絲毫沒有半點遺餘。

稽首:一種俯首至地的最敬禮。

【是無等師最勝子 荷佛一切事業擔 現化遊戲無量土 禮阿逸多及妙音】

無等師:佛。所謂「無等」,就是說再也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,是世間出世間最殊勝、最究竟圓滿的。

是無等師最勝子:現在所讚的是佛最殊勝的弟子,通常我們稱為心子。

荷佛一切事業擔:他能夠負荷佛一切的擔子--利益眾生,利益眾生分成二部分,一部分稱為深見(智慧資糧),一部分稱為廣行(福德資糧)。

現化遊戲無量土:化現各式各樣的身體,在無量佛土教化眾生。

遊戲:菩薩因為有智慧光明,有正確的認識,所以不再有熱惱,很清涼,他在畢竟清淨的空性當中現種種的幻化,這個幻化對他來說,就像是我們所說的遊戲,而這無非是救度眾生。

阿逸多:彌勒菩薩的梵文。廣行派。代表方便。

妙音:文殊菩薩。深見派。代表智慧。

阿逸多及妙音:他們兩位是等覺菩薩。

【如極難量勝者教 造釋密意贍部嚴 名稱遍揚於三地 我禮龍猛無著足】

勝者:世尊。

如極難量勝者教:世尊傳下來的最殊勝的教授,是非常不容易了解的。

贍部:南贍部洲。

贍部嚴:南贍部洲中最重要的頂莊嚴。

造釋密意贍部嚴:把世尊最深密的意義闡釋出來,讓後人了解,而能長久留在世間。

三地:天上、地上、地下,這些是佛法流傳的地方。

名稱遍揚於三地:只要佛法流傳的地方他們都會去弘揚,闡釋世尊最深奧的教法。

龍猛:龍猛菩薩,或稱為龍樹菩薩。深見派。

無著:無著菩薩。廣行派。

【攝二大車善傳流 深見廣行無錯謬 圓滿道心教授藏 敬禮持彼然燈智】

二大車:大乘的兩大流派,一個是深見,一個是廣行。

善傳流:最善淨地傳下來,絲毫沒有錯誤。

圓滿道心教授藏:最究竟圓滿的修菩提道的心要。

燃燈智:阿底峽尊者。他把這兩個傳承合而為一。

參見《阿底峽尊者傳》、《宗喀巴大師傳》。

阿底峽尊者:東印度王子。西元900多年到1000多年。剛出家時就證得加行位。(天台的智者大師最後證得觀行位,智者大師的老師慧思禪師最後證得相似位。)

偏重智慧的人,不要忽視方便;偏重方便慈悲的人,也不可以忽視智慧。在任何一個時候,總要把這二樣東西能夠配合調合的恰當,這個教法才圓滿。

【遍視無央佛語目 賢種趣脫最勝階 悲動方便善開顯 敬禮此諸善知識】

禮敬其他有關的祖師們。

無央:無邊。

遍視無央佛語目:祖師們的特點是能夠廣博地攝取所有一切的教理。

賢種:在見解方面能夠全面地了解世尊所有的教授,也能夠行持,達到最殊勝的階段,這些都是賢聖之種,是最賢善的種性。

趣脫:走向解脫之道。

賢種趣脫最勝階:指他的見而言。

悲動:慈悲的行動。

悲動方便善開顯:指他的行而言。

方便善開顯:具足方便智慧,能夠善巧地開示、顯發世尊最究竟、最殊勝的教授。

以上就是序分當中歸敬的部分。

下面是造論的宗旨。

他告訴我們,這本論當中會把修行人的缺失很清楚地指出來--應該要廣聞,而廣聞的人的缺點也在這個地方指出來。

【今勤瑜伽多寡聞 廣聞不善於修要 觀視佛語多片眼 復乏理辯教義力】

【故離智者歡喜道 圓滿教要勝教授 見已釋此大車道 故我心意遍勇喜】

頌文講的是指宗大師那個時代學佛的情況。

我們容易犯一個毛病--才學了一點點皮毛,自己就以為行了。所以真正要想學上來的話,藏地、印度、漢地的祖師,沒有一位例外都告訴我們,最重要的是淨罪、集資。障礙沒有除,不可能學得進去,資糧不夠亦然。

佛法教我們一切都是業所感來的,果的前面一定是有非常深厚的因緣,絕不是眼前所能看到的。

如果你造了這個業,它一定會感果,沒有感果之前這個業就不會消失。進一步來說,當它感果的時候,是不是同樣又再造新業?

學了佛以後告訴我們「觀業忍受」,如果我安心忍受,這樣一來前面造的業到此為止,你將來不會再受。可是我們平常都受不了,會抱怨,所以前面造的業到現在固然是感果了,但是同時又造了新的業,將來再感果,永遠輾轉而越纏越緊。

圓教經典是最徹底圓滿的把佛自己要深證、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。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,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。一部是法華,一部是華嚴。

眼前大家沒有圓滿的教授,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這個一門以外,往往彼此間不能互相認識,乃至於排斥。「排斥」(謗法)有非常嚴重的障礙。我們應該這樣想:佛法在這世間真不容易!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,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,流傳在世間,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,而我現在力量不夠,只能念佛已經感到慚愧,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,我讚歎歡喜的不得了。是的,將來我也要弘,可是眼前力量不夠,所以我現在念佛。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,那個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這個,別的沒有了。幸好他在這樣努力,我就非常讚歎,非常歡喜,我可念我自己的佛。結果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,一方面我也讚歎你,你也讚歎我,佛教彼此互相讚歎,於是這個教法也旺,我們也增長功德

瑜伽:相應,梵文。修行不單單是嘴巴上空講,一定要跟教的道理行持相應。瑜伽分成境、行、理、果,我們所對的境界,如何行持、根據什麼道理、產生什麼結果。

今勤瑜伽多寡聞:修行本來是要跟所學的道理相應,所以一定要先懂得道理,可是有些人卻寡聞,不懂道理變成盲修瞎練。

廣聞不善於修要:雖然懂得了很多道理,但不能真正跟著法理層層深入,修行不善巧,變成空口說白話。

觀視佛語多片眼:對於佛告訴我們的話,只從一個角度去看,對於佛的道理都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。實際上佛要告訴我們的是無限廣的。

理解辨別:經過陳那、法稱二位菩薩淨化以後的因明之學,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,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。

復乏理辯教義力:不懂教理真正深刻的意義,對正確的內涵不認識。

故離智者歡喜道:遠離了智者(從佛菩薩到祖師)所歡喜的這一條道路。

圓滿教要勝教授:真正的圓滿教需要最殊勝的教授。平常我們對佛經的確不容易了解,真正殊勝的教授,就是能闡釋世尊講的內涵中真正重要的精華(次第、關鍵之處)。經論上佛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一個特點--「佛法無人說,雖智不能了」。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,就可以一生取辦。

法尊法師:等到接觸了真正有傳承的好老師,回過頭來,看沒有傳承的是味同嚼蠟,一點味道都沒有。如果沒有好的老師來教傳承的教授的話,我們根本不可能懂。

【諸有偏執暗未覆 具辨善惡妙慧力 欲令暇身不唐捐 諸具善者專勵聽】

偏:不是偏於斷邊,就是偏於常邊。

執:執著。

偏執:總的來說,就是我們愚痴無明的種種障礙。心中有所執取,這個執分人我執、法我執兩種。

暗:無明暗。

妙慧:對空性、緣起有正確的認識,具足妙慧力才能夠離開這種偏執的束縛。

欲:善法欲。想學佛的話,精進絕端重要,「資糧善中進第一」,不管你腦筋多好,如果不精進,絕不可能有佛法上面的成就。

暇身:有暇之身。

具善者:真正具足善根的人,他不會讓暇身白白地浪費。

以上就是序分,下面是正說,正文之前,有一段文。

【此中總攝一切佛語扼要,遍攝龍猛無著二大車之道軌。往趣一切種智地位勝士法範,三種士夫,一切行持所有次第無所缺少。依菩提道次第門中,導具善者趣佛地理,是謂此中所詮諸法。】

一切種智地位:佛地。

勝士:殊勝的人。

三種士夫:現在把這個方法分三個次第,依著這個次第學的就是三種士夫--下士、中士、上士。

【此中傳有二派釋儀,勝那蘭陀諸智論師,許由三種清淨門中,詮釋正法。謂軌範語淨、學者相續淨、所說法清淨。】

傳:學任何東西,假定沒有正確圓滿的來源的話,學不好,佛法亦復如是。

釋儀:對於闡釋佛法時所應具備的儀則。

那蘭陀:那蘭陀寺。世尊涅槃不久就有了,沿傳了一千多年。玄奘大師當年到印度去的時候,學到最好最精采的就是那蘭陀寺。現在整個廢掉了,遺址還留著。

許由三種清淨門中,詮釋正法:那裡主要的最有智慧的大論師們所承許的、所應用的是,具足三種清淨就可以解釋佛法了。

清淨:這個法本身絕對正確沒有一點點問題,假定說有一點問題的話,我們學的人就出問題了。

軌範:老師。

軌範語淨:老師本身清淨、老師講的內涵也清淨。這個清淨需要兩個條件,第一個教理上面要有圓滿的認識,然後這個教理還有驗證上面確定不疑的悟證的境界。

學者相續淨:學生的相續(就是身心)也清淨。

所說法清淨:說的法清淨。

一切法真正的重點,是應機才是重要的。

【後時止迦摩囉室囉,聖教盛行,彼諸智者,則許三種而為初要。謂正法造者殊勝、正法殊勝、如何講聞彼法規理。今於此中,應如後釋。】

後時止迦摩囉室囉:後來興起的止迦摩囉室囉寺(這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傳承)。

正法造者殊勝:造論的人要殊勝。

正法殊勝:所造的法也要殊勝。

如何講聞彼法規理:這個法傳下來的時候,講、聽兩方面應怎麼樣做才能夠相應。

今於此中,應如後釋:這兩派當中,我採用的是後者。

Reference:

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二卷 A面、B面
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第三卷 A面、B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