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讀經] 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 道前基礎 - 聽聞軌理

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淺釋 道前基礎 - 聽聞軌理 (日常法師 釋)

p. 15 (7)

※﹝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:1.聽聞軌理,2.講說軌理,3.於完結時共作軌理。﹞

軌:軌則、方法。how、the way。

理: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,有它的原因,這是「理」。why、the reason。

※﹝初中分三:1.思惟聞法所有勝利,2.於法法師發起承事,3.正聽軌理。今初﹞

為什麼要先思惟聞法的勝利呢?假定我們能夠認真思惟,就會產生推動我們去聽聞的功效。因為我們除了有很多事情要做之外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性,如果沒有一個有力的推動力量,不可能將重心放在佛法上面。

為什麼要侍候法師、侍候法?人可以侍候,那法要怎麼侍候?實際上,就是要如實、如理地依所聽到的法去做。藉著承事法師跟法來集聚資糧。

【◎ 《聽聞集》云:「由聞知諸法,由聞遮諸惡,由聞斷無義,由聞得涅槃。」】

法:宇宙間存在的一切的事物,總括起來稱為法,從自己的身心,到外面客觀的一切。

簡單來說,我們所以要成佛是因為要離苦得樂,但什麼是苦、什麼是樂卻不知道,為什麼會有苦的事情出現、有樂的果報呈現,也不知道。對於苦樂我們不認識,苦樂的因也不認識,佛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,就是這個內涵。一定要透由聖者(從佛菩薩、祖師們乃至善知識)告訴我們,我們才了解。

遮諸惡:惡是苦的因,既然不願意苦,就要遮止苦因。

斷無義:凡是沒有意義的事情,統統要斷除。

涅槃:寂滅,世間所有的苦因全部解決掉了,所以苦果自然也不見了。

【又云:「如入善覆蔽,黑暗障室內,縱然有眾色,具眼亦莫見。如是於此中,生人雖具慧,然未聽聞時,不知善惡法。如具眼有燈,則能見諸色,如是由聽聞,能知善惡法。」】

【《本生論》亦云:「若由聞法發信意,成妙歡喜獲堅住,啟發智慧無愚癡,用自肉買亦應理。」】

法相:解釋這個名詞以及它所代表的內涵,透過這個對照看看我們相應到什麼程度,是用來觀照我們自己內心的。

信:在法相上的定義是,於四諦、三寶、業果等深忍樂欲,心淨為性。

妙歡喜:平常我們對世間很多東西也會歡喜,可是這個歡喜不妙,妙歡喜是真實無欺的。比如說魚餌,魚吞餌的時候蠻歡喜,一吞下去就不妙了。世間有太多的東西乍看之下覺得很好,實際上不然。佛法是正確的、深遠的,而且是奧妙的。

獲堅住:我們聽聞以後啟發信意,真實地歡喜,然後內心當中一步一步深入,就能夠獲堅住。

智慧:對於緣起因果的事理法則,對業果、三寶、四諦這些道理有正確的認識;簡單來說,包含了緣起、性空(這是一體之兩面),以及跟它相關的整個的佛法。

用自肉買亦應理:法是非常難得的,我們要努力去尋求,乃至於拿自己身上的肉去換。  

【聞除癡暗為明燈,盜等難攜最勝財,是摧愚怨器開示,方便教授最勝友。雖貧不變是愛親,無所損害愁病藥,摧大罪軍最勝軍,亦是譽德最勝藏,遇諸善士為勝禮,於大眾中智者愛。】

癡暗:通常我們稱愚癡為無明,就是黑暗,因為愚癡,所以事實的真相看不見。

大罪軍:指惑業。

p. 16

【又云:「聽聞隨轉修心要,少力即脫生死城。」於其所說諸聞勝利,應當決心發起勝解。】

修心要:修是修行、修改。我們從無始以來都是隨著無明、錯誤的造作,我們做任何事情,最常見的一種狀態都是配自己胃口,不配自己胃口的實在沒興趣,如果勉強做,會做得很苦。現在必須要經過聽聞隨轉去修改自己的習性,不要隨順自己,而是照著法反觀我自已,發現不對的,就要去修改。在哪裡修呢?在我們內心上面關鍵性的問題上去著力,依法從我們內心上面改善。

勝解:對於一個道理不但了解,而且內心當中相應到不會被別的東西動搖。我們要對聽聞的正確方法產生勝解,這個勝解的力量不被動搖,有了這個力量我們才能夠真實地做到它。我們努力去思惟,內心就會產生一種決定。

【◎ 復次應如〈菩薩地〉說,須以五想聽聞正法:謂佛出世極罕難遇,其法亦然,由稀貴故,作珍寶想;時時增長俱生慧故,作眼目想;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,及盡所有性故,作光明想;於究竟時能與涅槃、菩提果故,作大勝利想;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,止觀樂故,作無罪想。作是思惟,即是思惟聽聞勝利。】

俱生慧:與生俱來的智慧。

作眼目想:智慧就像眼睛一樣,由於我們對事實的真相看不清楚而起迷惑、造惡業,現在有了智慧就可以看清楚了。

如所有性:空性、真如。

空性:一切法都是由種種因緣和合所形成。

盡所有性:這些因緣,總的來說,不外乎對境能觀察的心跟所對的境,當心、境相對的時候,就產生世間種種現象,這一切現象不外乎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這是重重緣起相應所現出來的如幻如化的幻象,這一部分就叫「盡所有性」。

涅槃:寂滅。所有的煩惱以及惡業統統消失了。

菩提:覺。

大勝利:這個是真正殊勝的利益,而且是最究竟的,再也沒有比這個更大、更殊勝的利益了。

彼二:指涅槃、菩提。

無罪想:實際上,止、觀本身也是一種樂,不過若拿菩提、涅槃的這個究竟樂來比較,那也算不了什麼,所以以佛法來說,只能說「無罪想」。可是拿我們世間來說,止、觀是一種非常玄妙的樂,世間的人因為沒有福,往往為一點小小的事情就覺得好開心、好快樂,實際上真正得到止、觀之樂的話,那世間的樂一點味道都沒有,這就是世間最可憐的地方,所以說我們福德太淺,才會耽著這些下劣的樂受。

思惟聽聞勝利:聽聞佛法有這麼殊勝的好處,雖然如此,若你不去思惟它,不會引發你想追求的心;當你靜下心來想:原來它對我有這麼大的好處,你越認真去想,就越能夠策勵自己不再做那些無意義的事情,努力去做我們該做的事。同樣的,假定我們也能夠思惟法的勝利,那我們心心念念就會緣著法,當我們這樣照著去思惟觀察的時候,內心當中就不斷地提昇,這是為什麼在聽聞佛法之前要讓我們去思惟的原因。所以這個地方最重要的,就是在於聽聞佛法思惟了之後,會改變我們平常的習氣,使我們從平常的習氣當中能夠振奮,策發恭敬、精進來趨向於法,努力照著法去做,這樣聽的法就有用;不至於聽過了以後,只覺得也聽了一些東西,然後隨便講講說說,過兩天就忘記了,這就沒什麼意思,所以要思惟聞法勝利。

【◎ 於法、法師發起承事者,如《地藏經》云:「專信恭敬聽聞法,不應於彼起毀謗。於說法師供養者,謂於師起如佛想。」應視如佛,以獅座等恭敬利養而為供事,斷不尊敬。】

專:專一。

信:淨信。

恭:謙恭。

敬:恭敬。

【應如〈菩薩地〉中所說,而正聽聞,謂應無雜染,不應作意法師五處。離高舉者、應時聽聞、發起恭敬、發起承事、不應忿恚,隨順正行、不求過失,由此六事而聽聞之。離輕蔑雜染者,謂極敬重法及法師及於彼二不生輕蔑。】

不應該作意法師五處:不應該從五個角度去想這位法師。

離高舉:拿掉自己內心的高舉,不要自己覺得很了不起。

應時聽聞:要在上師高興且有空的時候求法。

不應忿恚:真正講法,一定針對著我們的毛病,這叫對治悉檀,這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犯忿恚的過失。

不求過失:不要找別人的過失。

【不應作意五處所者,謂戒穿缺、種性下劣、形貌醜陋、文辭鄙惡、所發語句粗不悅耳。便作是念,不從此聞,而棄捨之。】

穿缺:有一個小洞,凡是有缺、有穿,那個戒就是不完整的。

種性下劣:出身不好。

這是我們常犯的毛病--不聽法師講的法,卻在外表上面批評他。只去注意他的缺點,而不去注意聽他所說的法。

【如《本生》中亦云:「處極低劣座,發起調伏德,以具笑目視,如飲甘露雨,起敬專至誠,善淨無垢意,如病聽醫言,起承事聞法。」】

發起調伏德:聽了法拿這個法來調伏自己的煩惱,這個才是真正的功德。

p. 17

※﹝正聞軌理分二:1.斷器三過,2.依六種想。今初﹞

器:聽法時我們就是個法器,我們平常裝的都是煩惱,現在把它弄乾淨,這樣才可以裝佛法。

【◎ 若器倒覆,及縱向上然不淨潔,並雖淨潔若底穿漏;天雖於彼降以雨澤,然不入內,及雖入內或為不淨之所染污,不能成辦餘須用事,或雖不為不淨染污,然不住內,當瀉漏之。如是雖住說法之場,然不屬耳;或雖屬耳然有邪執,或等起心有過失等;雖無上說彼等眾過,然聽聞時,所受文義不能堅持,由忘念等之所失壞,則其聞法全無大益,故須離彼等。】

【此三對治,經說三語,謂善諦聽聞,意思念之。此亦猶如〈菩薩地〉說:「希於遍知專注屬耳意善敬住,以一切心,思惟聽聞。」】

【◎ 依六想中,於自安住如病想者。如《入行》云:「若遭常病逼,尚須依醫言,況長遭貪等,百過病所逼。」延長難療,發猛利苦,貪等惑病,於長時中,而痛惱故,於彼應須了知是病。迦摩巴云:「若非實事,作實事修,雖成顛倒。然遭三毒,極大乾病之所逼迫,病勢極重,我等竟無能知自是病者。」】

我們無始以來遭到三毒這種非常嚴重的病所逼,而且病得很厲害,居然連自己生病都不知道,這是最嚴重、最可怕的。

【◎ 於說法師住如醫想者。如遭極重風膽等病,便求善醫,若得會遇發大歡善,隨教聽受恭敬承事。如是於宣說法善知識所,亦應如是尋求,既會遇已,莫覺如負擔,應持為莊嚴,依教奉行,恭敬承事。】

莫覺如負擔,應持為莊嚴:善知識真正的目的,是指出我們的煩惱病,要我們改善,那時我們會感覺到這是壓力,負擔很重。我們既然來修學佛法,千萬不要把它看成負擔,這個是真正最好的莊嚴。

p. 18

【《攝德寶》中作是說故:「故諸勇求勝菩提,智者定應摧我慢,如諸病人親醫治,親善知識應無懈。」】

【◎ 於所教誡起藥品想者。如諸病者,於其醫師所配藥品,起大珍愛。於說法師,所說教授,及其教誡,見重要已,應多勵力,珍愛執持,莫令由其忘念等門,而致損壞。】

【◎ 於殷重修起療病想者。猶如病者,見若不服醫所配藥,病則不瘥,即便飲服。於說法師所垂教授,若不修習,亦見不能摧伏貪等,則應殷重而起修習。不應無修,唯愛多積異類文辭,而為究竟。】

殷重:殷切、慎重。

【是亦猶如害重癩疾,手足脫落,若僅習近一二次藥,全無所濟。我等自從無始,而遭煩惱重病之所逼害,若依教授義,僅一二次,非為完足,故於圓具一切道分,應勤勵力,如瀑流水,以觀察慧,而正思惟。如大德月大阿闍黎《讚悔》中云:「此中心亦恆愚昧,長時習近重病?,如具癩者斷手足,依少服藥有何益。」】

【由是於自作病者想,極為切要。如有此想,餘想皆起。此若僅是空言,則亦不為除煩惱故修教授義,唯樂多聞,猶如病者,求醫師已,而不服藥,若唯愛著所配藥品,病終無脫。】

【《三摩地王經》云:「諸人病已身遭苦,無數年中未暫離,彼因重病久惱故,為療病故亦求醫。彼若數數勤訪求,獲遇黠慧明了醫,醫亦安住其悲愍,教令服用如是藥。受其珍貴眾良藥,若不服用療病藥,非醫致使非藥過,唯是病者自過失。如是於此教出家,遍了力根靜慮已,若於修行不精進,不勤現證豈涅槃。」】

力、根:三十七道品,內容包括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分、八聖道分,總結起來就是戒、定、慧三學。

p. 19 (2)

【又云:「我雖宣說極善法,汝若聞已不實行,如諸病者負藥囊,終不能醫自體病。」《入行論》亦云:「此等應身行,唯言說何益,若唯誦藥方,豈益諸病者。」故於殷重修,應當發起療病之想。】

【言殷重者,謂於善知識教授,諸取捨處,如實行持。此復行持,須先了知,知則須聞,聞已了知,所有須要,即是行持。故於聞義,應隨力能,而起行持,是極扼要。】

【如是亦如《聽聞集》云:「設雖有多聞,不善護尸羅,由戒故呵彼,其聞非圓滿。設雖聞寡少,能善護尸羅,由戒故讚彼,其聞為圓滿。若人既少聞,不善護尸羅,由具故呵彼,其禁行非圓。若人聞廣博,及善護尸羅,由俱故讚彼,其禁行圓滿。」】

【又云:「雖聞善說知心藏,修諸三昧知堅實,若行放逸令粗暴,其聞及知無大義。若喜聖者所說法,身語如之起正行,是等具忍友伴喜,根護得聞知彼岸。」】

忍:對所聽聞的道理思惟了以後,忍可於心,然後層層深入。

友伴:修行所依的善知識。

【《勸發增上意樂》亦云:「謂我失修今何作,歿時凡愚起憂悔,未獲根底極苦惱,此是愛著言說失。」又云:「如有處居觀戲場,談說其餘勇士德,自己失壞殷重修,此是愛著言說失。」又云:「甘蔗之皮全無實,所喜之味處於內,若人嚼皮故非能,獲得甘蔗精美味;如其外皮言亦爾,思此中義如其味,故應遠離言說著,常不放逸思惟義。」】

就像吃甘蔗一定先要把皮削掉才能吃到肉,修行也一定要先從文字語言的聽聞才能進一步思惟而深入其內涵,但是絕不能著在文字裡,所以真正最重要的是聽懂了道理以後要很認真去修行。

p. 20 (2)

【◎ 於如來所住善士想者。隨念世尊是說法師,發起恭敬。】

把說法的人看成世尊。

【◎ 於正法理起久住想者。作是思惟,何能由其聞如是法,令勝者教,久住於世。】

【◎ 復次於法若講若聽,將自相續若置餘處,另說餘法,是則任其講何法事,不關至要。故須正為,決擇自身而聽聞之。】

相續:指我們的身心。以法理來說,實際上我們的身心是重重無盡的緣起相續。

須正為決擇自身而聽聞之:必須拿法在自己的身心上去觀察、決擇,看哪一個是對的、哪一個是錯的,以法來衡準自己,錯的要拿掉它,對的要增長它。為了要這樣做才來聽法。

【譬如欲知面上有無黑污等垢,照鏡知已即除其垢。若自行為有諸過失,由聞正法現於法鏡,爾時意中便生熱惱,謂我相續何乃至此。次乃除過,修習功德,是故須應隨法修學。】

平常我們的確看不見自己的毛病,所以需要用法鏡來照自己。

知道已經不容易,知道了還非要對境去歷練不可。

隨法修學:從聽聞開始就要從相應的地方隨分隨力地去做。

【《本生論》云:「我鄙惡行影,明見於法鏡,意極起痛惱,我當趣正法。」是如蘇達薩子,請月王子宣說法時,菩薩了知彼之意樂,成聞法器而為說法。】

【總之應作是念發心,謂我為利一切有情,願當成佛,為成佛故,現見應須修學其因,因須先知,知須聽法,是故應當聽聞正法,思念聞法勝利,發勇悍心,斷器過等而正聽聞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