禪定的干擾與處理方式 - 五停心觀

《教觀綱宗》裡提到「五停心觀」,分析各種禪定的干擾,並提出解決之道。

五停心觀:
(1) 「多貪」眾生「不淨觀」,
(2) 「多瞋」眾生「慈悲觀」,
(3) 「多散」眾生「數息觀」,
(4) 「愚癡」眾生「因緣觀」,
(5) 「多障」眾生「念佛觀」。
-- 《教觀綱宗》,明末蕅益智旭大師

五停心觀(五度門)另一種說法:
(1) 不淨觀。
(2) 慈悲觀。
(3) 數息觀(安那般那觀)。
(4) 因緣觀。
(5) 界分別觀。
-- 《大乘義章卷第十二》,隋代淨影寺之慧遠法師。

「多貪」眾生「不淨觀」



貪欲分為三類:

「(1) 外貪欲
  若行人當修定時。貪欲心生。若是男子。即緣於女。若是女人。
  即緣於男子。取其色貌姿容。威儀言語。即結使心生。念念不住。
  即此是外貪婬結使發相。
(2) 內外貪欲
  若行人於修定之時。欲心發動。或緣外男女身相色貌姿態儀容。起於貪著。
  或復自緣己身形貌。摩頭拭頸念念染著。起諸貪愛。是以障諸禪定。
  此即內外貪欲煩惱發相。
(3) 遍一切處貪欲
  此人愛著內外如前。而復於一切五塵境界資生物等。皆起貪愛。
  或貪田園屋宅。衣服飲貪。於一切處。貪欲發相。」 -- 《教觀綱宗》

有這三種貪欲,宜修不淨觀。

「不淨觀中略有二種。
一厭他身觀他不淨。二厭自身觀自不淨。

觀他身中有其九相。一者死相。二者脹相。三青瘀相。四膿爛相。五者壞相。六者血塗相。七虫敢相。八骨鎖相。九離壞相。大智論中加一燒相少一死相。

觀自身中有五不淨。如大智論說。
一種子不淨。是身過去結業為種。現以父母精血為種。
二住處不淨。在母胎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兩界之間安置己體。
三自相不淨。是身具有九孔常流。眼出眵淚。耳出結[月*寧]。鼻中出洟。口出延吐。大小便道流出屎尿。
四自體不淨。於此門中要唯二種。
 一皮等觀。
 二除去皮肉為白骨觀。
  骨觀有三。如[2]毘曇說。
   一者始業觀察自身。從頭至足除去皮肉作其骨相。
   二已習行觀彼骨鎖。以漸寬廣周滿大地。又觀彼骨展轉相對大風飄搏變為雪聚。修此骨相極令純熟不作心想任運現前。
   三思惟已度於彼骨鎖。以漸略之還至自身。於其所緣清淨寂靜唯觀一色。
五終竟不淨。此身死已埋則成土。虫噉成糞。火燒成灰。究竟推求無一淨相。」 -- 大乘義章卷12。

「多瞋」眾生「慈悲觀」



瞋恚分為三類:

「(1) 非理瞋
  若行人於修定時。瞋覺欻然而起。無問是理非理。他犯不犯。無事而瞋。
  是為違理邪瞋發相。
(2) 順理瞋
  若於修定之時。外人實來惱觸。以此為緣而生瞋覺。相續不息。
  亦如持戒之人見非法者。而生瞋恚。
  故摩訶衍中說。清淨佛土中。雖無邪三毒。而有正三毒。
  今言順理正瞋者。即其人也。
(3) 諍論瞋
  行人於修禪時。著己所解之法為是。謂他所行所說。悉以為非。
  既外人所說。不順己情。即惱覺心生。
  世自有人。雖財帛相侵。猶能安忍少。諍義理。即大瞋恨。風馬不交。
  是名諍論瞋發相。」 -- 《教觀綱宗》

有這三種瞋恚,宜修慈悲觀。

「慈悲觀者。普緣眾生作其與樂拔苦之想名慈悲觀。於中廣有七品修習。如前四無量章中具廣分別。」 -- 大乘義章卷12。

「多散」眾生「數息觀」



覺觀發相分為三類:

「(1) 明利心中覺觀
  若行人過去既不深種善根。於修定時。都不發種種善法。
  但覺觀攀緣。念念不住三毒之中。亦無的緣。
  或時緣貪。或時緣瞋。或時緣癡。而所緣之事。分明了了。
  如是雖經年累月。而不發諸禪定。
  此為明利心中覺觀發相。
(2) 半明半昏心中覺觀
  若人於攝念之時。雖覺覺觀煩惱。念念不住。
  但隨所緣時。或明或昏。明則覺觀攀緣。思想不住。
  昏則無記瞪瞢。無所覺了。
  名半明半昏覺觀發相。
(3) 一向昏迷心中覺觀
  若行人於修定之時。雖心昏闇似如睡眠。
  而於昏昏之中。切切攀緣。覺觀不住。
  是名沈昏心中覺觀煩惱發相。」 -- 《教觀綱宗》

有這三種覺觀散亂心者,宜修數息觀。

「數息觀者。觀自氣息繫心數之無令妄失名數息觀。
於中分別略有四種。
一者增數。以一為二。
二者減數。以二為一。
三者亂數。出作入想入作出想。
四者等數。以一為一。
心散亂者。為前三數。心不亂者。為後一數。
數之至幾極不過十。於彼十中不滿心忘還從一起。若心不亂至十便迴。
何故唯十不增不減。論自釋言。畏心散故不得過十。懼心聚故不得減十。
出入息中數何為十。是義不定。內氣增者偏數出息。內氣小者偏數入息。氣息調者入出俱數。
如雜心說。入五出五合為十也。出入息中先數何者。如論中說。先數入息後數出息。良以生時入息在前故先數入。命終之時出息在後故後數出。相狀麁爾」 -- 大乘義章卷12。

「愚癡」眾生「因緣觀」



愚癡分為三類:

「(1) 計斷常
  行者於修定中。忽爾發邪思惟。利心分別。
  過去我及諸法為滅而有現在我及諸法邪。
  為不滅而有邪。
  因是思惟。見心即發推尋三世。
  若謂滅即墮斷中。若謂不滅即墮常中。
  如是癡覺。念念不住。因此利智捷疾。辯才無滯諍競戲論。
  作諸惡行。能障正定出世之法。
  是為計斷常癡發之相。
(2) 計有無
  於修定之時。忽爾分別。思惟覺觀。
  謂今我及陰等諸法為定有耶。
  為定無耶。
  乃至非有非無耶。
  如是推尋見心即發。隨見生執。以為定實邪覺。
  念念不住。因此利智捷疾。戲論諍競。
  起諸邪行。障礙於正定。不得開發。
  是為計有無癡發之相。
(3) 計世性
  於修定之時。忽作是念。由有微塵所以即有實法。
  有實法故。便有四大。有四大故。而有假名眾生及諸世界。
  如是思惟。見心即發。念念不住。因此利智辯才。能問能說。
  高心自舉。是非諍競。專行邪行。離真實道。
  乃至思惟分別剎那之心。亦復如是。
  以是因緣。不得發諸禪定。設發禪定。墮邪定聚。
  是為計世性癡發之相。」 -- 《教觀綱宗》

有這三種愚癡,無法超脫生死,宜修因緣觀。

「因緣觀者。於彼生死十二因緣分別觀察。是觀不同。
略有二種。一順。二逆。
逆順不同略有兩門。
一前後分別。從前向後次第觀察名為『順觀』。從後向前次第推之名為『逆觀』。
二空有分別。有觀名『順』。順法相故空觀名『逆』。逆諸法故。五度門中因緣觀者。就初門說。」 -- 大乘義章卷12。

「多障」眾生「念佛觀」



惡業障道發相分為三類:

「(1) 沈昏闇蔽障
  行者於修定。欲用心之時。即便沈昏闇睡。
  無記瞪瞢。無所別知。障諸禪定。不得開發。
  是為沈昏闇蔽障發之相。
(2) 惡念思惟障
  若行者欲修定時。雖不沈昏闇睡。
  而惡念心生。或念欲作十惡四重五逆毀禁還俗等事。無時暫停。
  因是障諸禪定。不得開發。
  是為惡念思惟障發之相。
(3) 境界逼迫障
  若行人於修定之時。雖無上事。而身或時卒痛。覺有逼迫之事。
  見諸外境。或見無頭手足無眼目等。或見衣裳破壞。或復陷入於地。
  或復火來燒身。或見高崖而復墮落。二山隔障。羅剎虎狼。
  或復夢見有諸惡相。如是事皆是障道罪起逼迫行人。
  或令驚怖。或時苦惱。如此種種。非可備說。
  是名境界逼迫障發之相。」 -- 《教觀綱宗》

有這三種惡業障,宜修念佛觀。

「多我慢」眾生「界分別觀」



「界分別者。
依如毘曇為六界觀名界分別。
 言六界者。一地。二水。三火。四風。五空。六識。
 如論中釋。地為水界潤故不相離。水為地界持不流散。火成熟故不淤壞。風動飄故得增長。以空界故食等出入。識界合故有所造作。此六差別無我人故。
若依涅槃經觀十八界名界分別。
 十八界義如上廣釋。於此分別知無我人。」 -- 大乘義章卷12。

修行次第



「五停心和四念處密切相關。就禪觀次第言,五停心屬於奢摩他,是止;
四念處屬於毘婆奢那,即觀。

修五停心得定以後,立即從定出來,用有漏智慧觀察四念處的身、受、心、法,
一直觀想,進而達到發無漏慧、出三界的目的。

修五停心可以得定,但不能開悟,在定中心亦無法修;
必須是得定之後,從定出,以有漏慧來修四念處,從四念處發無漏慧。
有定有止,再修觀,從觀發慧

如果不得定便修四念處,或是修五停心得定後許久,定力退失,才修四念
處,都是不對的。」 -- 《禪修菁華集六、五停心四念處》,聖嚴法師


延伸閱讀



天台心鑰
禪鑰 - 五停心觀修行法
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
《禪修菁華集六、五停心四念處》 - 四念處,聖嚴法師。
《禪修菁華集六、五停心四念處》 - 五停心觀修行法(1/2),聖嚴法師。
《禪修菁華集六、五停心四念處》 - 五停心觀修行法(2/2),聖嚴法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