雜阿含經卷6第133 [0041c14]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(觀無我,能斷於三寶及四諦的狐疑) 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:「何所有故,何所起?何所繫著,何所見我?令眾生無明所蓋,愛繫其首,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,不知本際?」
諸比丘白佛言:「世尊是法根、法眼、法依。善哉,世尊,唯願哀愍,廣說其義,諸比丘聞已,當受奉行。」
佛告比丘:「諦聽,善思,當為汝說。諸比丘,色有故,色事起,色繫著,色見我,令眾生無明所蓋,愛繫其首,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諸比丘,色為常耶?為非常耶?」
答曰:「無常,世尊。」
復問:「若無常者,是苦耶?」
答曰:「是苦,世尊。」
「如是,比丘,若無常者是苦,是苦有故,是事起、繫著、見我,令眾生無明所蓋,愛繫其頭,長道驅馳,生死輪迴,生死流轉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「是故,諸比丘,諸所有色,若過去、若未來、若現在,若內、若外、若麤、若細,若好、若醜,若遠、若近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受、想、行、識亦復如是。
「如是見、聞、覺、識、求、得、隨憶、隨覺、隨觀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見:眼識的作用
聞:耳識的作用
覺:鼻舌身三識的作用
識:意識的作用
求:所尋求的
得:所獲得的
隨憶:所憶念的
隨覺:粗的心相,新譯為尋。
隨觀:細的心相,新譯為伺。
「若有見言有我、有世間、有此世,常、恒、不變易法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此為「常見」。
「若復有見非此我、非此我所、非當來我、非當來我所,彼一切非我、非異我、不相在,是名正慧。
見非此我、非此我所:「見非此世我、非此世我所」的略稱。
沒有此世的我、沒有此世我所擁有的、沒有未來世的我、沒有未來世我所擁有的,此為「斷見」。
佛法的「無我」是基於因緣生滅的結論,而不是否定因果的斷滅論。
「若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、非我所,如是觀者,於佛所狐疑斷,於法、於僧狐疑斷。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、口、意業,趣三惡道。正使放逸,聖弟子決定向三菩提,七有天人往來,作苦邊。」
六見處:六個觀察處。「五陰」及外道的「邊見」(常見、斷見)所見,皆是無我。
身善業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。
口善業:不兩舌、不惡口、不妄言、不綺語。
意善業:不貪欲、不瞋恚、不邪見。
正使放逸:「正使」的意思是「假使;假如」,「放逸」的意思是「放縱自己」,「正使放逸」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即使再怎麼放縱自己」,但「聖弟子」是不會「放逸(放縱自己)」的,此處應理解為,「即使聖弟子的修行進程再怎麼緩慢」。(漢譯阿含經辭典,莊春江編,1.4版)
七有天人往來:於人間與天界各往返七度(十四生);為證得「須陀洹果」者。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雜阿含經卷6第134 [0042a16]
如是我聞:
一時,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爾時,世尊告諸比丘……如上說。差別者:「多聞聖弟子於此六見處觀察非我、非我所。如是觀者,於苦狐疑斷,於集、滅、道狐疑斷。是名比丘多聞聖弟子不復堪任作身、口、意業,趣三惡道……」如是廣說,乃至「作苦邊。」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